很多情况下,就事论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针对某事件本身做出反应,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鬼谷子有言:下等人意气用事,中等人就事论事,上等人见机行事。
时刻做一个见机行事的上等人,也许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有点困难,甚至有点不太现实。但致力于追求成为一个就事论事的人,该是大家应有的觉悟。
很多情况下,就事论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针对某事件本身做出反应,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但真正做到就事论事的人又有几个呢?通过就事论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更是寥寥无几。
01
情绪的发泄,比事实重要?
‘就事论事’这个词语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
更多的是,人们在遇到一些相对负面的麻烦、矛盾时,大家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这就类似于大家常说的“屁股”决定思维,这里的“屁股”指的是一个人所在的立场。
一个人的立场决定了这个人思考的角度和范围,而立场则是利益方向。换言之,很多人潜意识里的就事论事只存在于和自己利益无关的事项中。

放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当你想就事论事地解决一件事情时,总有人喜欢用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绪解决不了问题,这是常识。可为什么还依旧这样做呢?因为触动了利益。
这个利益不仅仅是指明晃晃的钱财、地位等,更多时候,它可能是一个人的自尊、面子、小私心等。
比如,跟有些父母就事论事,说他们的某一想法未必正确,他的第一反应甚至从始至终都不会去思考这个想法是否具有合理性,他只会摆出一副大家长的姿态呵责你: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
跟伴侣就事论事。你说你们现下的经济状况负担不起两万一个的包包或者球鞋,但另一半却打滚撒泼说:你不爱我了!

此时,因为你的就事论事对抗了父母的权威、伴侣的私心,但又其较难察觉,所以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通过情绪来反击。
可这样的情绪发泄,只会把问题无限放大,导致矛盾越积越多。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个通病,你在说事情,但对方却跟你谈感受。
并不是说谈感受不重要,相反,有时候双方都有一个良好的感受恰恰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
但阻碍就在于你的情绪和感受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未曾换位思考或者针对事情本身。
02
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关于就事论事,还有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情况:那就是它的对立面——翻旧账。
说实话,没有人喜欢被翻旧帐。因为旧账大多时候包含的总是一些难以理清的、当事人不想重提的事。说得更形象点,翻旧帐就是被人逼着吃下一锅热了又热的剩饭,确实很反胃。
家庭生活中,每天那么多需要重复的琐事,如果一一翻旧账,只会让人压抑又窒息。
邻居崔叔爱翻旧账是小区里出了名的,他不仅翻自己老婆兰姨的旧账,还翻跟街坊邻居的旧账。

张叔九几年喝醉酒打碎了他家玻璃的事、王阿姨以前混得不好来他家借钱的事、街道办好人好事名单中漏了他的事,都被他时不时拿出来说。
虽然张叔酒醒后已经进行了赔偿,王阿姨也对他当年的帮助多次表达过谢意,街道办也为此亲自上门道歉……但崔叔就是爱翻旧账,导致邻居们都有点不想和他打交道。
当然,最受罪的还是兰姨。年轻时二人吵架时拌嘴的话,闹矛盾时一些过激的行为都被崔叔随时拿出来“凌迟鞭尸”。
说一两遍还好,但崔叔喜欢经常说,而且不分场合地念叨,这导致两人这么大岁数了,还总是一遇到点事就急眼,对彼此都怨气深重。

旧账多是一些不好的回忆,你翻别人的旧账,无疑是把别人的糗事一次次拿出来提醒对方曾经有多么不堪。
一方面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对方对你怀恨在心,而且极有可能当初的那份委屈和怨念转嫁到你头上。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你这个人老喜欢揭别人的短,格局小、情商低。而这无异于在贬低自己的人格。
所以,成年人的社交中一定要记住一条:就事论事,不要轻易翻旧帐。
03
就事论事,是最难得的共情
如果两人对解决某件事能达成‘就事论事’的共识,那无疑是一种幸运。
因为双方都发自内心承认对方绝对有资格跟自己讲道理。这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彼此的尊重。
可在有些人际关系里,不仅感受不到就事论事,更多的是人身攻击。
美剧《Suits》中,律师哈维告诉伙伴,辩论时,如果你难以在对方的辩词中找到漏洞,那可以试着从对方身上入手。
意思是说,当你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使其精神崩溃时,你就很容易找到拿下对方的突破口。

很多家庭中的夫妻也是这样,他们习惯于用攻击对方来占据气势上的上风,而不是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网友说自己长大的家庭就是这样,全家一起去爬山,结果中途下雨,父亲责怪母亲不做万全准备,母亲抱怨凭什么她要事事操心,她和妹妹小心翼翼地看父母脸色,大家最后不欢而散。
事实上,没带伞的问题很好解决,无非要么就是淋会雨,要么花几十块钱买把伞。
可他们更在乎的不是问题本身能否得到解决,而是通过攻击对方宣泄自己的情绪、保全自己的脸面。

其实,生活中很多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都很难就事论事,做到真正的对事不对人。
因为相比于事情本身,我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状态,关注自己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而不是这样做够不够客观。
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计较得失,那必然难以做到换位思考。而就事论事,就成了最难得的一种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