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节俭的行为背后,是十足匮乏感的信念模式,仿佛他们还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不得不苦着自己。
过年了,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从小到大,压岁钱都不是自己的,全被家长以各种名义收走。
看到过一个消息,一位妈妈为了犒劳自己辛苦带娃,准备拿孩子3.5万的压岁钱买名牌包。
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除了感叹压岁钱多以外,有人认为应该给孩子存起来;有人认为就该奖励自己,月嫂一年工资比这高多了。
大家在看待金钱的态度上,总是有着自己的倾向。态度的不同,是一种价值的取舍,折射出我们对于金钱的信念模式。
诚然,每个人对待金钱都有自己的态度,可真正了解自己信念模式的人却少之又少。
01. 病态的节俭下,是深深的匮乏感
上一辈人的节俭,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
小安每次回老家,都会检查一下洗发水、沐浴露等日用品的保质期,有时间也会清理一下冰箱。
这是因为,她妈妈总是舍不得把过期的东西丢掉。
小安发现洗洁精过了保质期,而且散发出一股奇怪的味道,她让爸妈丢了。
她妈妈却不愿意,还解释道,这个正好用来清洁卫生间的地砖。
家里的冰箱总是塞得满满当当,但不少食物因为存放太久,已经不新鲜,甚至还有发霉长毛的。

阳台虽然很大,但有一半空间都是浪费,因为堆积着过时的老桌子和坏了的旧冰箱,一直在同一个位置,暴晒了好多年。
明明家里不缺钱,可妈妈还是舍不得扔掉旧衣服、旧东西,不愿意吃好的、用好的。年过六十岁,仍然不肯退休。
很多父母辛苦一辈子,难得熬到享福的时候,却依然特别节俭,甚至还想接着操劳。
他们对金钱的态度,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焦虑。即便物质上再富足,也抵挡不住心理上的患得患失。
过分节俭的行为背后,是十足匮乏感的信念模式,仿佛他们还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不得不苦着自己。
02. 和金钱的关系,也是和亲人、和自己的关系
小安妈妈说,小时候,因为她不小心摔碎了一个饭碗,她的母亲就对自己拳打脚踢。
母亲下手特别狠,特别痛,头上很快鼓起一个大包。但是再痛,她也不敢吭声,因为她是家里多出来的孩子。
她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到她这里,是个意外。
家里穷,多养一个人,就犯愁。
每次吃饭,她都会看母亲的脸色,只要眼神瞥过来,她菜也不敢夹,只能啜吸着淡乎乎的饭汤。

童年的记忆里,她有空就帮家里干活,脸晒得很黑,手冻得通红。哥哥姐姐都上了初中,她读到三年级,就没去学堂了。
天还没亮,母亲就喊她干农活。
田里的蚂蟥让人不胜其烦,总要爬上小腿,有时候没感觉,吸饱就游走了,有时候痒痒的,手一抓,血顺着伤口就流了出来。
等到农闲了,就去山里捡松树丝,身前身后两个竹篓。但她实在太矮了,上坡的时候,前面的竹篓都能碰着地面。
她是家里最勤劳、最会干活的孩子,可是直到她成了大姑娘,也从来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她和金钱的关系,来自于她和母亲的关系。
干活和赚钱是贯穿她人生的主基调。她甚至觉得,为了钱,命都可以不要。
孩子刚断奶,她就到外地的厂里打工,经常没日没夜地加班。这样过了好几年,她回到家乡,开起了店铺,还办过厂房。
她以为,挣钱就能获得安全感,但似乎,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
即便家里富裕了,依然有种莫名的恐慌,仿佛一睁眼又会回到过去的日子,穷得揭不开锅,被亲人不待见。
赚得再多,也赶不走内心的匮乏感,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不,还不够,钱越多越好”。
她对金钱的极度焦虑,来自于家庭带给她的创伤,来自于贫瘠年代投下的巨大阴影。
表面上,她攒了很多钱,实际上,她受到金钱的控制,为自己的人生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03. 和金钱的关系不好,是我们对父母的忠诚
小安说,当她为自己花钱时,就会自责、内疚。
花钱有罪恶感,在这种感受下面,还有一种深切的不配得感。
从小到大,妈妈总是给自己买便宜货,但凡想要的东西贵一点,就得央求好久,而且好多次依然要不到。
过年的压岁钱,别的小孩领到了喜笑颜开,她领到了却是分外平静。因为只是在她兜里放一放,转手就要上交。
时间久了,母亲对金钱的焦虑,对花钱的紧张,让“我不值得好东西”的想法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她对自己的信念,也反映在使用金钱的方式上,即便成年后经济独立,也从来不买贵的东西,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不能享受金钱,是小安无意识中对母亲的认同。

我们对金钱的态度,来自于成长过程中无意识获得的信念。
有些人总觉得赚钱很难,有时候,是他们对金钱的限制性信念压制了自我功能。
一位朋友,在单位勤勤恳恳工作十几年,有过3次升职机会,但都莫名其妙放弃了。旁人不解,他自己也深感纳闷。
后来,他找人咨询,慢慢摸索到潜在原因。
在他还是学生时,每次跟家里要生活费,父亲都会告诉自己“赚钱如吃屎,花钱如拉稀”。这几乎成了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他的父母反复强调,他们多么辛苦赚钱,为自己付出了多少,这让朋友在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岁月里,心情总是沉重。
对于金钱,他潜意识的看法是“挣钱是很难的,要付出很大努力工作”。
所以,每次遇到升职,他下意识觉得,自己会累死,他担当不起升职后的高薪,没有福气挣到那么多钱。内心深处,是对金钱的恐惧。
身心灵导师奥南朵有这样一句话:
99%的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不理解自己隐藏在潜意识之下的信念——而正是那些信念决定了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与成功的距离。
我们对金钱无意识的信念,决定了金钱是靠近自己,或是远离自己。
莫名错过高薪的机会,是他无意识中对父母的忠诚。

有些人,怎么努力都赚不到钱,赚到钱怎么也存不下钱,存下钱怎么也生不了钱,仿佛一个人的财富命运自有定数。
影响这一切的,是我们对金钱的无意识信念和态度,而这些,多半从父母那里学来。
叔本华说:就像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皮囊一样,每个人也受限于自己的意识。
无意识的信念和态度,本身没有对错,但如果我们不能觉察和反省,那么就会由它操纵我们的人生。
觉察,是重建我们与金钱关系的起点。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带给你的金钱态度,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
小安妈妈在小安成人后,看到她总买便宜的衣服和包包,反倒会唠叨,让她买得贵一些、精一些。告诉她,贵的东西质量才好,能用很久的话其实更划算。
尽管小安妈妈仍然活在对金钱的匮乏感中,还是舍不得花钱,但她也真心希望,孩子能拥有跟她不一样的可能性,能够轻松自在地享受金钱、过得幸福。
小安妈妈的金钱焦虑,让小安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物质的苛待,但她也在试图告诉她的女儿,妈妈认为你很好,你值得更好的东西。
或许,那个贫穷艰难的年代,那个刻薄寡情的家庭,不是小安妈妈能选择的。
小安既改变不了母亲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改变不了自己小时候的感受,但她可以选择,要不要重建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当小安试着跟她妈妈和解后,她再一次认识了母亲。当她尝试理解妈妈,倾听她从小到大的经历时,她竟然感到无比的心疼。
她的母亲不只是勤劳能干的女强人,也是一个极度缺爱、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这个孩子,从贫瘠的大山里,独自抗着两个大大的竹篓,一个装着焦虑,一个装着迷茫,努力地、一步一步地,在人生路上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