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本身不存在好坏,可以权衡的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另一半,买不买账。
没谈过恋爱的男人可能会说,他肯定不会找一个作女。
前段时间,#女子与老公5年内离婚3次复婚2次#上了微博热搜。
对于他们为何离婚、复婚这么多次,女子表示,两人过得不舒服就离,开心了就复婚。
在她发布的视频中,晒出了6本结婚证和4本离婚证,但都是和同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公没变。
有人留言说女子太作,建议她老公别再跟她复婚了。
感情里,为什么会有人“作”呢?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01
“作”的不只是女人
提起作,大家也许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女性,但其实,会作的男人也不在少数。
一位朋友说,她的男友就挺作的。
有一次,她男友在社交软件上一头热地给自己发了很多话,但她因为有事没能及时回复,看到时发现他居然已经把自己拉黑了。
后来她通过另一款社交软件找到男友,表示他不后悔就好,接着她男友就开始各种扮可怜、卖萌求和。
她解释道,平时男朋友从来不跟别人这样,对外是成熟稳重、乐观开朗的形象,但在自己这里却总是各种作,像极了小媳妇受气后的表现。

还有一位朋友谈了场姐弟恋,她说男朋友作起来,就跟小孩子撒泼一样,特别欠。
约会迟到,就算晚了几分钟也要跟自己吵两句。
自己跟闺蜜出去逛街,逛完后直接回家了,他就发起了脾气,抱怨自己没去找他吃饭。
微信朋友圈有异性评论,他就非要让自己删掉对方,即便没有一丝暧昧。
还有吵架,总是需要自己主动哄。在她眼里,男友真是个“小作精”。

作,是嫉妒,是在乎,是患得患失,是心里有你。
作不是女人的特权,而是爱人会有的属性。
如果一段关系里,没有一点矛盾和一丝波澜,似乎也预示着两个人的感情未必多好。
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能让对方“作”一下,多少意味着ta看重这段关系。
02
最“作”的时刻,往往最需要爱
要数作,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人。
她会不分场合地贬低自己老公,会突然来一句“我给你脸了吧”,会在吵架后提离婚,会禁止老公发言,剥夺他说话的权利。
很多人觉得,她的婚姻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她太作了。
她就是张婉婷。
曾何几时,她想要守护宋宁峰,大胆示爱要给他生孩子。又不知何时起,她扬言宋宁峰欠了她,强势到令人窒息。

很多人跑到她微博下指责她道德绑架,指责她PUA;也有人留言为她加油,表示理解她,并觉得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很多人感觉,自己就是“张婉婷”。
虽然她们可能没有张婉婷那么极致,但在亲密关系中也常常表现出情绪化的言辞和失控行为,并且总在事后懊悔不已。
虽然“作”的过程带给伴侣很多麻烦和痛苦,但其实,她们自己也不好受。
对她们来说,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就会引发内心的脆弱与不安。关系越近,失去爱人的焦虑就越强烈。
为了平复情绪,就会产生一种无法克制的冲动,想要做点什么,来验证对方会、或不会离开自己。
就像张婉婷,她曾经以为自己是特别快乐的人,但在进入婚姻后,却发现带着满身的伤。
她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自己,她认为如果不是宋宁峰,她不需要进入婚姻,不需要面对这一切。
在任何时候,只要宋宁峰没有站在自己这边,她就马上炸毛。她的歇斯底里,她的咄咄逼人,恰恰是出于她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无助。
她迫切地想要获得安全感,迫切地渴望宋宁峰可以接住自己的情绪。然而,越是这样,越把对方推到更远的彼岸。

很多时候,她就像受伤的小动物,张牙舞爪的表面下,是对避风港的极致渴望。而且她需要这个避风港足够扎实、稳定,可以抗住所有狂风和暴雨。
于是她主动制造了“狂风”和“暴雨”,来确认“避风港”的安全。
其实,她在节目上剖白过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就是太不自信了。
之所以那么“作”,本质上还是太过于缺少安全感,不知道自己值不值得被爱。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行为只有两个目的,要么表达爱,要么索取爱。
当你觉得爱人太“作”,ta的行为背后多半是在寻求爱的证明。
在大作特作后,如果你留下了,那么ta会非常惊喜和感动,“看,对方是爱我的”;如果你离开了,ta就会万分沮丧和绝望,“啊,自己果然不值得爱”。
很多人没能理解,在你最嫌弃ta的时刻,恰恰是ta最需要爱的时候。
03
觉得伴侣“作”,是把婚姻想得太美了
有这样一段话: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可当你真正走过他走过的路时,你连路过都会觉得难过。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并非事实真相,你了解的,不过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有一对夫妻,结婚好几年,但是经常吵架。
丈夫一直觉得是妻子没事找事,是她太“作”了。他想治治她,于是用了一种方式,每次吵架就冷暴力。
后来,妻子真的不“作”了,两个人也没再吵架。
他重新享受到了平静和自由,家里没有人唠叨,也没人管自己了。他心里沾沾自喜,以为把妻子“改造”好了。
却没想到,在一次吃完饭看电视的时候,妻子沉默地递给他两份离婚协议书。
他很诧异,问妻子为什么。

妻子平静地告诉他,她自己既要工作,又要承包所有家务,还得带孩子,真的太累了,但丈夫总是过于自我,不愿意理解她,也不愿意分担。
原先她对婚姻还抱有一丝希望,但后来看到丈夫这么冷漠,她也终于死心了。
不少男人常常以为,问题仅仅在于另一半太“作”,只要这毛病解决了,生活就变好了。然而事实上,女人不“作”了,但也不爱了。
单方面认定妻子太“作”,就意味着“我什么错都没有,都是你的错”。这是为自己的不成熟找借口,不愿意了解对方的困境,逃避作为爱人的责任。
有时候,我们觉得伴侣“作”,可能是因为把婚姻想得太美了。
只想要关系里的好,却接受不了关系里的坏,在享受婚姻的好处时,却拒绝它可能带来的麻烦。
可问题是,婚姻并不能时时刻刻保甜。

更何况,两个人进入一段关系,往往都带着各自在成长过程中的创伤。
这些过往,化成了扎在心上的硬刺,在亲密生活的某些时刻作痛得厉害,让他们变成连自己也不喜欢的样子。
不愿意面对矛盾,而是直接把伴侣视为问题,这样很难做到理解对方,更别说去体会对方的痛苦。
要想获得婚姻的幸福,不是确保没有矛盾就好了,因为这可能只是表面的和平。
好的爱人,不会随便给伴侣贴上“作”的标签,而是尝试看清真实面貌,陪ta一起面对伤痛和问题,积极给到爱的信号。

曾经,宋宁峰充满疑惑,不知道怎么面对张婉婷的脾气,但在旅程中他突然领悟到,原来对于伴侣破坏性的情绪,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在她情绪很大的时候,如果自己死皮赖脸地陪在身边,慢慢的,张婉婷的情绪也会肉眼可见地好起来。但在以前,他都会选择离开。
美满的婚姻并非天赐,而要靠自己用心体会和经营。
其实,受不了伴侣的“作”,大概率是接不住对方的情绪。
面对另一半的张牙舞爪,本能地反击或者跑开当然容易,但如果能看到对方真正的需求,试着软化让ta作痛的硬刺,才是作为爱人最好的选择。

在很多人眼里,作是矫情,是娇气,是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
但有时候,作就是有它的好处。
有一位朋友的老公喜欢喝酒,常常跟酒友喝到三更半夜才回来,甚至夜不归宿,每次朋友都苦口婆心地诉说,让他早点回家,但都没用。
后来她终于忍不了了,就狠狠“作”了一把,一个礼拜都没让老公进门,甚至连他的酒友们都听说了。
自那以后,她老公每天都能早早回家,就算喝醉了,他的酒友也会在门禁时间前送回来。
作,本身不存在好坏,可以权衡的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另一半,买不买账。
换种角度来看,作可以用来强调自己的底线。有些人之所以能在家老老实实、安守本分,就是因为他知道,女人的界限在哪里。
撇开对作的刻板印象,它可以是一种示爱的方式,一种需求的表达,也可以是一种界限的提醒,一种人性的拉扯。
作不作,不一定伤及感情,重要的是把握分寸。
作,此消彼长,你作他就老实,反之亦然,这是人性,女人一旦顺从,男人也会起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