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未必有多糟。与其纠结问题,不如寻找出路。或许最重要的是,先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那么即便结果差强人意,也不至于留下遗憾。
前段时间,有条微博热点#三成离婚与一方沉迷手机有关#引发了议论。
据长江日报的调查显示,因为一方沉迷手机导致离婚的,已经到了离婚比率的30%。
有人留言,沉迷手机只是一种表象,根本原因还是对婚姻、对家庭没有责任感。
也有人留言,做家务、带孩子的那一方肯定没时间沉迷手机。
在一期《透明人》的访谈节目中,问到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离婚,被采访的律师最先给的回答就是:婚姻里,男性“巨婴式”不成熟,让女性开始反思。
01
婚姻如守寡
有一位远嫁的朋友坦言,如果让她再选一次,肯定不会结婚。
她说,婆婆完全不懂得尊重她,看自己没有家庭背景,有事没事总数落她。
老公是妈宝男,情商低,老是要自己让着婆婆,完全不理解自己的苦处。
平日里,老公有空就玩游戏,聊几句就嫌烦,一点也不懂得关心自己。
月子里,宝宝半夜哭闹,吵到老公,他也一点不管,还嫌自己没有管好孩子。
她为家里付出很多,老公却视为理所应当,坐享其成。

因为心里太苦闷,只能打电话跟家里人念叨几句,但是说多了也不好。
说白了,心里早就想离婚,但想到孩子,又默默忍下了一切,只是自己越来越不开心。
难受的时候,她就咬牙告诉自己,熬到孩子上了大学,就离。
每一段分崩离析的婚姻里面,往往有一个人已绝望已久。
有些婚姻,对女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既要照顾家庭,又要伺候公婆,既要管好孩子,又要照料丈夫。

然而,低质量的婚姻,除了痛苦,就是让你怀疑自己。
本以为结婚后能抱团取暖,谁知道却是个“守寡的婚姻”。
02
婚姻不是一个人的负重前行
任何关系的施与受,都需要平衡。
总是一方在过多地付出,这种关系,很难长久。
根据2017年中国离婚案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离婚官司是女方主动提出的。

女人进入婚姻,扛起了家务、带娃的重任。职场妈妈下班后,回家还要上“第二轮班”,把自己活成了女超人。但男人,却只有一个幼稚的心愿,就是希望婚前婚后一个样。
很多夫妻最大的矛盾在于:女人希望男人改变,男人希望女人不变。
慢慢的,女人对男人的感情就像沙漏一样,一点一点消失。女人越来越累,因为她们不得不委屈自己、牺牲自己来维持婚姻。
当女人的耐心和爱心被消耗殆尽的时候,感情的裂缝一下子扩大,形成难以修复的鸿沟。
这个时候,婚姻已岌岌可危。
有些女人会争取经济独立,有些女人会等到孩子考上大学,还有一些女人,先忍忍,忍不了了就离婚。

要是男人在婚姻里一点也不上心,总想着自己,总是拖后腿,也难怪女人想要去父留子。
但也有一些女人,忍着忍着发现,自家的男人,居然慢慢从猪队友,进化成了好战友。
一位朋友说,她以前的婚姻过得就跟单身一样。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
曾经,她也很想离婚。但为了孩子,坚持了下来。
后来有一次,她生了场重病。
平时看似漠不关心的老公,当时仿佛变了一个人,慌里慌张地陪她去医院,焦急得不行。

在她住院的时候,她老公不得不接管家里的事情,做家务、给孩子洗澡、哄孩子睡觉等等。
那时,他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妻子为家庭做了这么多,而且做起来这么辛苦。
从那以后,老公开始自发地体贴她、关心她,就跟开了窍一样。
女人结婚,不仅要经历生育的痛苦,还要承担家务、带好孩子。要是丈夫不懂体贴、不愿帮忙,还视为理所当然,自顾自当了甩手掌柜,那女人就太难了。
如果说“巨婴男”最大的问题,是不愿意转变角色,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责任。那么,当他理解女人的那天,就是改变的开始。
其实婚姻中,女人最怕的还不是“巨婴”,而是不成熟、又拒绝长大的男人。
因为,婚姻不是一个人的负重前行,而是两个人的相互分担。
03
婚姻质量,取决于女性力量
听过这样一句话:“女人不要为取悦别人而活,希望你能为自己而活,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前半生的机会,勇敢地、努力地去爱、去奋斗、去犯错,但是请记住一定要成长。”
小思的丈夫是个公认的“二十四孝好男人”。朋友都很羡慕她,能够遇到那么好的丈夫。
可她却说,哪有那么幸运。
其实五六年前,她的老公也是个“巨婴”。而且当时,她也有自己的小性子,生气了就臭骂一顿,常常骂得老公哑口无言。
吵得凶了,两人好几天都不说话。
但后来,她试着梳理自己的婚姻,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走三步,退两步。

慢慢的,她越发清晰地意识到,如果想让老公成长,要的不是指责,而是肯定。
所以当老公又暴露“巨婴”的那一面时,她不再像以前那样破口大骂,而是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做到尽可能冷静地沟通。
但凡老公有一点点进步,她就夸一句,感激他的每一次努力。
一开始,称赞和感激都做得很不自然,也很难说出嘴。但慢慢的,她也习惯了,而且越来越顺口。
再后来,老公逐渐从“巨婴”成长为一个负责的丈夫,能主动做一些家务,能体贴她、关心她。但这在前两年,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带着不满和愤怒,谈任何事,都容易冲突,更别说交流出成果了。
只是情绪一上来,话出口的时候,让人很难想到后果。
《非暴力沟通》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遇到矛盾,与其指责对方“你怎么是这样”,不如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对方理解自己。
与其说“你应该怎样”,不如说“我需要你怎样”。
黄执中在《再见爱人》中分享了妻子跟他沟通扔袜子的事情。
当时,妻子对他说,“老公,我需要放松”。
他的妻子葛莉一直认为,袜子需要放在该放的地方。
可是,如果妻子对他讲,就应该把袜子放在哪里,他会有反弹。他会觉得,为什么是你来决定该放在这里。

但在那时候,妻子跟他沟通,她在外面很紧绷,回家是她放松的时候,如果她回到自己家,都会毫无预警地在沙发旁边、餐桌底下发觉一团臭袜子的话,就很难放松。
她还补充,如果真的做不到,就帮她一个忙,袜子脱下来后踢到墙角,让她至少知道墙角有袜子。
自那次沟通以后,当黄执中丢袜子的时候,他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觉得自己在帮老婆放松,这种感觉很棒。
当女人说“你太不负责”、“你总是不做家务”、“你应该做哪些家务”时,其实她真正想表达的是,“我需要你一起承担家务,因为家是我们两个人的,如果你也能承担起你的责任,我会很感激”。
只是很多人都没修好沟通这门功课,没能让伴侣真正理解自己。
婚姻,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缘分,更是一场艰难的修行。心智成熟的男人,不是没有,而是太少。
也许婚姻最大的难题是,女人总是被逼着成长,而男人却成熟得太晚。

所以很多时候,夫妻关系质量,取决于女性自我成长的力量。
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有这样一句话:在关系中,都是女性引领男性,亲密关系也不例外。
什么是引领?
如果说改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要求伴侣怎么做,那么引领就是做好自己的部分,带动伴侣怎么做。
就像寒冷的北风,再用力也刮不走行人的衣服,反而让他裹得更严实。
但温煦的阳光轻轻柔柔、不徐不疾,却毫不费力,就让行人脱掉了衣物。
一位朋友说,她现在跟老公感情很好,但要放早些年,两个人能平心静气聊几句话,都不容易。

五年前,她跟老公发生口角,只有两种反应,要么吵架,要么回避。
但是现在不会,她会换一种成熟的角度去看问题,然后找机会跟对方好好沟通,让他能够听见她、看见她。
诚然,婚姻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未必有多糟。与其纠结问题,不如寻找出路。
或许最重要的是,先做好自己能做的部分,那么即便结果差强人意,也不至于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