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是每个社会人生存的共识。如今,谁的生活都不容易,但这不是欺负别人的借口。
最近,不论是社交平台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大家的戾气好像都很重。
01
戾气重,泄私愤
一个博主在网上呼吁女孩子们:出门在外,尽量别跟陌生人发生口角。
因为你不知道ta在人皮包装下,会做出什么样的疯狂举动。
前阵子,重庆地铁上,女孩用手机拍地铁车厢号,莫名其妙被一中年女人吼道:“你是不是在拍我儿子?”
女孩否认后,中年女人立马上前抢过女孩手机,看到女孩拍的照片里有儿子的手部。

中年女人再次问女孩:你拍我儿子干什么?
女孩反驳:“没拍你儿子,拍的是车厢号”。
这位阿姨依旧不依不饶,又质问女孩拍她儿子的手干什么?
女孩也回怼道:“你儿很帅吗?又没拍你儿”。
中年女人因这句话被惹怒,直接拿水瓶砸向女孩头部。
女孩头破血流,随后报警。

即便刚开始是误会,但中年女人夺过女孩手机,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后,她一定是知道女孩并没有偷拍她儿子的。
但她定然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承认自己冤枉了对方。
而是利用强势的气场压迫女孩,让周围人都相信是女孩有错在先。
眼看女孩不肯屈服,继续与其争辩,她立马恼羞成怒,用暴力压制女孩。
当事后有报道称,当天这位中年女人是和儿子一起去医院看病时,便有同情心泛滥者共情道:一定是因为这个,中年女人才这么冲动。

可这两件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中年女人因看病心情不顺,她可以选择其他方式疏解。但把自己的怒气撒到女孩身上,这完全就是不仁之举。
女孩做错了什么?
她只是拍了张地铁车厢号的照片,就无缘无故遭到中年女子呵斥质问,被质疑偷拍、当众社死,还被暴力对待。
她的怨气又该往谁身上撒呢?
那些同情心泛滥的圣母,会愿意让别人像对待女孩这样对待自己吗?想必不会。

事件中的当事人,包括那个所谓被“偷拍”的男生,都已是成年人。
而成年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是每个社会人生存的共识。
如今,谁的生活都不容易,但这不是欺负别人的借口。
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泄私愤而已。
大街上,你看到过花臂大哥被人打吗?
戾气重的人,他们对自己惹不起的人,分得可清楚了。
怕吃亏,必然不会招惹相对较强的人。
但欺负弱小,代价微乎其微,所以才肆无忌惮。
正如有人所言:
戾气重的人,内心羸弱,面对无力抗争之事,就退缩如狗,心有不甘更迁怒于众,而且柿子专挑软的捏,尽朝着老弱病残下手,是最下等的嘴脸!
02
戾气重的人,大多偏见重
脾气火爆,动辄喊打喊杀的人,他们的怒火为何这样旺盛?
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偏见。
他们眼中,富人不是衣冠禽兽,就是热衷于暗箱操作的戏码;善良的人,被他们践踏成愚蠢和无能之辈;女孩子被性骚扰,一定是女孩穿的少……
没有事实根据的话,张口就来,而且还很笃定。

或许曾经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吃过亏,但他们似乎很难辩证地看待问题。
把一次定义为永远,总是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夸一个人好时,能将其捧上天;
而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时,则恨不能对方立马下地狱。
事物本身是什么不重要,情绪有没有得到宣泄才是王道。

美国知名记者李普曼说,我们绝大部分的偏见和成见,都是源于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然后定义。而是先定义,然后看到。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戾气重的人对某件事或某类人的固有偏见,使得他们在遇到相同情景时,总是本能地把恶的那一面展现出来。
他们潜意识里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我不先发制人,那我就很有可能被伤害。
其实,这也正好印证了那句话:戾气太重,源于底气太虚。

或许在成长时期,他们没有被好好对待,很少见过真善美的东西,所以他们不相信善良、热烈、真挚这些美好的品质。
也因此,他们对世界、对周遭环境严重缺乏安全感。
用过往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
曾经是弱者的角色,如今想通过暴力的方式,让自己的地位有所转变。
然而,他们没有想通的是:越是暴戾,越容易把自己的路走窄。
03
狮子不必与疯狗计较
今年2月,曾经开着拖拉机去新疆、西藏的户外视频主播管管,在直播间喝农药自杀。
而自杀的原因则是遭受了长达半年的网络暴力。
施暴者胡某最开始是管管的粉丝,后因觉得管管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先后组织他人在网上对管管发表贬低、辱骂、挑唆等侮辱人格的言论,实施捏造事实、破坏其声誉的行为,导致管管精神崩溃。

胡某某注册4个抖音号,在管管账号评论区发表数百条贬低、辱骂、挑唆等侮辱人格的评论。
专门建群,挑唆、煽动群成员举报管管直播间。
对管管发表的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扭曲事实。
在管管表示要自杀时,胡某某仍旧发表刺激性言论……
你很难想象,两个素未谋面的人能有多大仇多大怨,却要把对方折磨到自杀的地步?
有人提问:这些网络喷子看到这些,会愧疚吗?
网友答道:没有心的人怎么会为自己的「杰作」难过呢?
他们只知道这样的发泄是起作用的,是能尝到快感的,甚至是有成就感的。
这样的人,只有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才有可能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回到前面呼吁女孩们保护自己的话题,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为什么不让那些偏激者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反而是让受害者小心翼翼?
可从现实层面来讲,最有效的办法的确是提醒弱势方保护好自己。
远离垃圾,狮子不必与疯狗计较。
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健康安全来证明他是错的。
还是那句话: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