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带来的伤,从来不是一句“放下”就能轻易揭过。有太多人,哪怕早已脱离父母、经济独立,都无可避免地活在其阴影当中。
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的自我呈现,和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可谓是贯穿一生。
只是,当这四个字被不断提起,甚至不少人将自己的人生困境和问题,都归结于“原生家庭”时,也让我们不由开始思考:
确实,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我们真的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吗?
尤其那些原生家庭差的孩子,难道就注定了得不到幸福吗?
01
不是所有伤害,都能够放下
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带来的伤,从来不是一句“放下”就能轻易揭过。
有太多人,哪怕早已脱离父母、经济独立,都无可避免地活在其阴影当中。
郝蕾曾分享她个人的经历。
离婚后,她想向爸爸索要一个拥抱,但对方只是冷漠回应:
拥抱有什么用。
一句话,让她泪如雨下。
她的父亲不会知道,郝蕾只是想替幼小的她自己,讨要一点点爱。

在她还未上小学时,妈妈带她出去玩,突然发生了车祸。
她的母亲为了保护她,伤得很重。
而她因为受到保护,基本没什么事。
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她已经被送到了奶奶家里。
往后的一年半,爸妈就像是消失了一样,再没有出现在她面前。
她说:“那个残酷,你是不能想象的。”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父母于车祸后留下的空白,间接为她种下了恐惧和不安的因子,即便成年也无法驱赶。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
“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人,其实都带有原生家庭的伤痛。
那些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容易将未被满足的需求投射到人际关系中,指望伴侣或朋友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那些在不良乃至畸形沟通模式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延续原生家庭中的沟通习惯,比如逃避、攻击、责怪或者讨好。
而那些被原生家庭控制,被套上了太多枷锁的孩子,成人后更容易有两种可能。
要么走上叛逆的道路,要么被规训后彻底沉沦和麻木。

一位朋友说,她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即便长大后也无法释怀。
她的母亲,奉行“棍棒教育”。
在她记忆里,每天被扇巴掌是家常便饭。
考试没考好,母亲会将干裂的枯树枝捆成一把,不停对着她疯狂抽打,直到出现血迹才罢休。
多年的家庭暴力,让她长大后习惯了封闭自己,无法处理亲密关系,还曾一度依赖酒精。
而母亲迟来的道歉,给她带来的也并不是解脱,而是更深层次的痛苦和无力。
于她而言,原生家庭的痛早已深入骨髓,既难以遗忘,又无法释怀。
02
原生家庭,不该是你的宿命
前阵子的“胖猫事件”,再次掀起了人们对于“原生家庭”的热议。
在21岁的年纪,他用游戏代打的方式赚钱,为女友前前后后转了近50万人民币,最后却还是被分手。
绝望之下,他选择以跳桥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事件爆出后,有人问,胖猫为什么肯给女友花这么多的钱,甚至宁愿自杀,都不愿意寻求亲人的帮助?
后来,随着细节渐渐涌出,人们才得知:
胖猫从小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母亲和姐姐生活。
而母亲忙于生计,对胖猫关爱甚少。
父母的缺席,让他渴望被爱,又不知什么是爱,更不知道怎样以健康的方式去爱。

在爱情里,他企图以真心换真心,渴望以爱换爱。
但残缺的原生家庭加上感情不顺,胖猫想要被爱的心愿,很可能到最后都没有被满足。
知乎上,曾有人这么归结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致命影响”:
(1)不知道怎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爱;
(2)不确定人际相处的边界在哪儿,要不容易牺牲自己的边界,要不容易越过对方的边界;
(3)冲突发生的时候,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处理才能促进感情的维系;
(4)容易因为碎片信息就完全相信或者否定一个人的价值,包括自己。
由此可见,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所经历的一切,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性格、价值观和情感模式。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的爱、关怀、尊重和支持,那么我们就更倾向于形成一个健康、积极、自信和独立的自我。
但如果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了忽视、打骂、虐待或其它形式的伤害,那么我们就容易形成一个消极、自卑、逃避甚至无能的自我。
而形成什么样的“自我”,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我们在关系中是积极还是消极,是智慧还是无力。
这便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获得幸福,能否把握住幸福。

对于“胖猫事件”,我们不能把这场悲剧全部归结于原生家庭。
但不得不承认,或许是因为胖猫童年的匮乏感太强,所以才会在捕捉到一点点爱情的微光后,就轻而易举交付所有,将这份来之不易的爱视作一切。
只是,若因知道原生家庭带来的深刻影响,就彻底悲观和绝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从来就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怎样看待,并如何选择。
03
独立的人生,从与原生家庭分离开始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出生于一个极为重男轻女的家庭。
母亲做主将大儿子送出了囯,小儿子上了名牌大学。
而品学兼优的苏明玉想考清华,母亲却逼她考免费的师范大学,说这样毕业后好找工作、好嫁人。

生在这样的家庭,她比谁都有绝望的理由。
但苏明玉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发誓要靠自己独立,以彻底摆脱这个畸形的家。
上大学后,她一边上学,一边做各种兼职、开补习班,在街上发传单、做促销员,拼命为自己的前途开路。
遇到贵人后更是抓住机会,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超强的执行力获得了认可,一步步晋升,直至完全实现财务自由。
苏明玉的自我救赎,正是在于早早舍弃了对原生家庭的期待,用“经济独立+精神脱敏”的方式,及时切断了与痛苦根源的联结。

《都挺好》编剧王小毛说过这么一句话: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找得回来,就是‘都挺好’;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
想要找回来,其实关键就在于成年后的你如何看待这一切,如何修复情感的创伤。
虽然童年的创伤难以被抚平,但认识到它的存在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补全曾缺失的那一块拼图,靠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完整而强大的人。
(1)放弃幻想,停止内耗
当察觉到原生家庭为自己带来极大内耗时,首先要做的是承认这个事实,接纳这段经历。
如果试了各种方式后,仍然无法改变父母,那么就要如苏明玉一样及早放弃幻想,切断联系。
而不是深陷其中,不断回想创伤细节,加深痛苦。

要告诉自己,已经发生的无可改变。
假如带着恨意与埋怨去生活,日子将永远无法好起来。
正如某位哲学家所说:
“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生命质量,但成长却是我们自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想让生命重获能量,就要先放下恨,放下执念。
如同清理房间一样,先扔弃了陈年杂物,新的光亮才会进来。
(2)转移焦点,自我缝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发现:
那些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安全、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能够明确自己要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而事实上,哪怕原生家庭这个“地基”没有打好,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和安全感。
歌手张韶涵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事业上升期,她被母亲污蔑吸毒酗酒,导致直接被雪藏,事业陷入低谷。

直到2018年,她以一首《阿刁》重回视野,以实力再次征服所有人。
而所谓的原生家庭,再也无法影响她半分。
支撑她从烂透了的原生家庭站起来的,正是她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
所以,真心想救赎自己的人,不会轻易被“原生家庭”绊倒。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的本意,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治愈自己。
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为了让它变成一切不幸的借口。
与其将一切都归因于原生家庭,倒不如正视创伤、转移焦点。
去找到真正能支撑自我的事物,以自我缝合,迎来新生。
人到中年,改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这八个字:
拥抱过去,向阳而生。
有句话说得好:
“原生家庭是帆,你自己是风,能决定你去哪儿的,从来不是帆,而是风。”
请相信,决定我们能活出怎样人生的,从来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